清朝前期属中国,《中俄尼布楚条约》将该湖划归沙俄。贝加尔湖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位于布里亚特共和国(Buryatiya)和伊尔库茨克州(Irkutsk)境内。湖型狭长弯曲,宛如一弯新月,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称。贝加尔湖湖水澄澈清冽,且稳定透明,为世界第二。在贝加尔湖周围,总共有大小336条河流注入湖中,最大的是色楞格河,而从湖中流出的则仅有安加拉河。
贝加尔湖,有三个各不相同的答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情景写真地图版》的解释是“富饶的湖泊”;《彩图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则这样记叙:当地的布里亚特人称之为“贝加尔—达拉伊”,意思是“天然之海”;而《世界奇景探胜录》的文字却是:“贝加尔”之名据说是大约1300年前住在这里的库里堪人起的,意思是“大量的水”。
贝加尔湖一词来源于古肃慎语(满语)“贝海儿湖”,中国汉朝时候称其为“北海”,英文“baykal”一词为汉语音译,俄语称之为“baukaji”源出蒙古语,是由“saii”(富饶的)加“kyji”(湖泊)转化而来,意为“富饶的湖泊”,因湖中盛产多种鱼类而得名。根据布里亚特人的传说,贝加尔湖称为“贝加尔达拉伊”意为“自然的海”。
贝加尔湖最早出现在书面记载中是在公元前110年前,中国汉代的一个官员在其札记中称贝加尔湖为“北海”,这可能是贝加尔湖俄语名称的起源。关于贝加尔湖名称来源还有一种简单解释:突厥人称贝加尔湖为“富裕之湖”,突厥族语“富裕之湖”逐渐演化成俄语的“贝加尔湖”。我国汉代称之为“柏海”,元代称之为“菊海”,18世纪初的《异域录》称之为“柏海儿湖”,《大清一统志》称为“白哈儿湖”。蒙古人称之为“达赖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早期沙俄殖民者亦称之为“圣海”。
贝加尔湖最早生活在湖边的居民是距今七千年前的肃慎族系先民,后人从他们留下的壁画等物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西汉时期,“贝加尔湖”是在匈奴的控制范围之内,名曰“北海”,苏武被匈奴王单于流放到“北海”去牧羊。苏武在北海边艰难熬过19年,最后回到汉都长安。在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贝加尔湖”是在鲜卑的控制范围之内;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贝加尔湖”改称为“于巳尼大水”;南北朝时期,“贝加尔湖”先被柔然控制,后又被突厥控制,名仍称为“于巳尼大水”;隋朝时期,“贝加尔湖”被东突厥控制,复改称“北海”;到了唐朝前期,“贝加尔湖”成为大唐帝国版图的一部分,“贝加尔湖”也改称为“小海”;后东突厥(史称后突厥)复国,“贝加尔湖”复归突厥,后又归回鹘所辖,仍称“小海”;宋朝,“贝加尔湖”被蒙古八剌(音là)忽部控制;13世纪,蒙古后裔布里亚特人也来到贝加尔湖地区。无论是突厥人还是布里亚特人都没能改变埃文基人的生活方式。
蒙元时期,“贝加尔湖”又划入蒙古帝国版图,属“岭北行省”;明朝时期,“贝加尔湖”被瓦剌不里牙惕部控制;清朝,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蒙古分别先后被清军控制或征服。不过之前在清俄《尼布楚条约》中,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被康熙皇帝划归俄罗斯帝国,清世宗雍正帝在位期间划分清俄中段边界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原王朝最终与贝加尔湖彻底隔离。1643年,叶尼塞哥萨克库尔巴特·伊万诺夫来到贝加尔湖地区时,布里亚特人已经是贝加尔湖地区的“主人”了。1729年,彼得大帝派德国人考察西伯利亚,他对贝加尔湖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察。20世纪初,学者们绘制出了贝加尔湖的第一张全图,并测量了湖深。1977年,苏联学者使用深水考察仪对贝加尔湖进行了考察,湖里的许多秘密在考察仪的探照灯下“曝光”,此前一些被怀疑存在的东西也从黑暗的湖里“走”了出来,这件事当时轰动一时。迄今为止,没有仪器能探测贝加尔湖湖底,湖的最深处并不是1637米,现还无法探测。
贝加尔湖冰裂贝加尔湖的景色季节变化很大。夏季,尤其是八月左右,是它的黄金季节。这时节,湖水变暖,山花烂漫,甚至连石头也在阳光下闪闪烁烁,也像山花一样绚丽;这时节,太阳把萨彦岭重新落满白雪的远远的山峰照得光彩夺目,放眼望去,仿佛比它的实际距离移近了数倍;这时节,贝加尔湖正储满了冰川了融水,像吃饱喝足的人通常所做的那样,躺在那里,养精蓄锐,等候着秋季风暴的到来;这时节,鱼儿也常大大方方地相约在岸边,伴着海鸥的啾啾啼鸣在水中嬉戏,路旁,各种各样的浆果,俯拾皆是——一会儿是齐墩果,一会儿是穗醋栗,有红的、有黑的,一会是忍冬果……
冬天的贝加尔湖,凄厉呼号的风把湖水表面化成晶莹透明的冰,看上去显得那样薄,水在冰下,宛如从放大镜里看下去似的,微微颤动,你甚至会望而不敢投足。其实,你脚下的冰层可能有一米厚,兴许还不止。春季临近之际,积冰开始活动,冰破时发出的巨大轰鸣和爆裂声似乎是贝加尔湖要吐尽一个冬天的郁闷和压抑。冰面上迸开一道道很宽的深不可测的裂缝,无论你步行或是乘船,都无法逾越,随后它又重新冻合在一起,裂缝处蔚蓝色的巨大冰块叠积成一排排蔚为壮观的冰峰。
贝加尔湖贝加尔湖确实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但又令人难以说出哪儿最美。被伟大的文学家契诃夫誉为“瑞士、顿河和芬兰的神妙结合”。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还发现贝加尔湖有变成“海”的趋势。关于贝加尔湖是湖还是海,尚无定论,学者们也一直在研究。俄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对贝加尔湖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奠定了俄湖泊学的基础。现在俄罗斯科学院湖泊研究所设在贝加尔湖边的伊尔库茨克看来不无道理。有理论认为,古老的贝加尔湖不是海,而是正在发展的洋。现在贝加尔湖每年以2至3厘米的速度扩展,这个速度是不可思议的!因其悠久的年代和人迹罕见,使她成为拥有世界上种类最多和最稀有淡水动物群的地区之一,而这一动物群对于进化科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贝加尔湖同时以它品种多样的本地动物和植物,成为世界上最具生物学变化的湖泊之一,堪称目前世界原生态的代表作。
贝加尔湖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例如,湖水一点不咸,贝加尔湖的水足够50亿人饮用半个世纪,假如它的湖盆中不增加一滴水,唯一一条发源于贝加尔湖的安加拉河需要400年才能把这里的水排尽;假如贝加尔湖完全干涸,即使全世界的河流无一例外地注入贝加尔湖,也需要300多天才能把它填满。,也就是说它与海洋不相通,但却生活着地地道道的海洋生物,海豹、海螺、海鱼和龙虾。在贝加尔湖里生活着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海豹。冬季时,海豹在冰中咬开洞口来呼吸,由于海豹一般是生活在海水中的,人们曾认为贝加尔湖由一条地下隧道与大西洋相连。实际上,海豹可能是在最后一次冰期中逆河而上来到贝加尔湖的。又如贝加尔湖里长有热带的生物,像贝加尔湖藓虫类动物,其近亲就生活在印度的湖泊里,贝加尔湖水蛭在我国南方淡水湖里才能见到,贝加尔湖蛤子,只生存在巴尔干半岛的奥克里德湖。